喜妈前2天看到一条让人揪心的新闻:出生5天的宝宝,严重黄疸,全身换血。俗话说:10个宝宝9个黄。但同样是黄疸,为什么有些可以不治而愈,有些却这么危险?
今天喜妈就来和大家详细说说,如何分辨黄疸严重程度?不同类型的黄疸该怎么治疗?流传的黄疸偏方是否可信?可以说,搞懂黄疸,看这一篇就够了!
据统计,60%的足月儿都会出现新生儿黄疸,而早产儿,这一比例将达到80%。
为什么新生宝宝这么多黄疸呢?
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在胎儿期间,宝宝的氧气是靠妈妈通过脐带供应,他的氧分压比较低,所以身体里需要很多红细胞来搬运氧气。
等宝宝出生后,他有了自己的呼吸,氧气供应大幅增加,就不再需要那么多红细胞。
所以大量的红细胞就要被破坏掉,而破坏掉的红细胞会释放血色素,血色素分解最后会产生胆红素。
另一方面,因为身体发育不完善,尤其是早产宝宝,他们身体处理并将胆红素排出去的能力也不足,所以就更加导致血液里的胆红素增多。
胆红素是橙黄色的,所以在皮肤和黏膜上会呈现出黄色,这就叫黄疸。
新生儿黄疸一般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要紧的是病理性黄疸。
如果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新生儿可能出现胆红素脑病,严重可致听力受损、脑瘫、影响智力等后遗症,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既然「病理性黄疸」如此恐怖,新手爸妈又该如何区分二者呢?
要引起大家重视的是要识别病理性黄疸,包括以下几点:
病理性黄疸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有: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病(广东人多见)、头颅血肿、颅内出血、感染、甲状腺功能低下、喂养延迟、腹胀等。
如果皮肤黄染是暗黄色则可能是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或先天性胆道发育异常。
有些宝宝黄疸治疗好了都没找到原因,但也没关系,绝大多数不会出现反复。
了解了黄疸的分类,那如何正确「退黄」呢?
生理性黄疸:多吃多排多观察
正常喂养就可自行消退,但要注意观察宝宝状态,定期测胆红素值。
如果足月儿超过3周、早产儿超过4周,黄疸还没退,及时就医检查。
病理性黄疸:换血和光疗
换血疗法:对于严重的宝宝,换血是最快速、有效的方法。
如果一周内的黄疸程度较重,医生还会建议输白蛋白结合游离胆红素预防胆红素脑病。
有些家长担心光疗及输白蛋白的副作用,不积极治疗;或者治疗后黄疸稍有消退就急于出院,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因为胆红素脑病的后遗症很严重,包括手足徐动、听力异常、眼球运动障碍、牙釉质发育不全,严重者发音困难、表情怪异、吞咽困难等,我们一定要重视,相信医生,权衡利弊下该用就得用。
只要是规范的治疗,大部分黄疸的预后都不错,但如果不重视导致了胆红素脑病就非常可惜了。
母乳性黄疸是另一个让很多新手爸妈一头雾水的名词。
这些都是新手爸妈们非常关心的问题,喜妈也给大家详细解说一下。
首先要说明的是,与母乳喂养相关的黄疸可以分为两类:
一种是母乳喂养不足引起的黄疸,主要发生在出生1周内,也称为「早发型母乳性黄疸」。
主要原因是宝宝母乳没吃够,肠蠕动少,胎便排出延迟或者排的少,从而导致胎便里的胆红素经肠道再吸收增加。
另一种是一般意义上的母乳性黄疸,出现时间较晚,通常发生在出生1周后,多数持续4-6周,个别甚至长达2-3月,也就是我们说的「晚发型母乳性黄疸」。
目前并没有直观的实验手段来确诊是否为母乳性黄疸,最重要的表现是停止母乳3-5天,黄疸明显消退。
如果在医生排除胆道梗阻、溶血、感染、代谢等疾病因素后,宝宝看似健康,生长曲线正常,但两周后黄疸持续不退,这种情况下被诊断为母乳性黄疸可能性会大。
不过,只要宝宝体重增加正常,妈妈们不必太过担心母乳性黄疸,只要宝宝的胆红素没有达到光疗的标准,就不必干预。
随着宝宝的肝脏功能逐渐发育成熟,黄疸最终还是会退掉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波动,但总体来看是波动向下的趋势。
绝大部分母乳性黄疸的宝宝没有必要停止母乳喂养。
因为母乳性黄疸是一个排除性的诊断,如果胆红素的数值没有高到需要干预的程度,那么我们完全可以不做任何处理,继续观察。
之所以不建议停母乳,是因为这样做不利于妈妈们坚持母乳喂养。
有的妈妈停母乳3天后母乳量就变得很少,或者要承受堵奶、涨奶的痛苦;也有的宝宝突然换配方奶后肠道不适应出现腹泻或者便秘。
如果黄疸本身不严重,没必要付出代价。
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对母乳性黄疸的治疗建议是:
血清总胆红素TSB>15mg/dl(257μmol/L)时可暂停母乳3天,改人工喂养;
TSB>20mg/dl(342umol/L)时则加用光疗。
总之,母乳性黄疸只是生理性黄疸的延续,是宝宝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现象,不是疾病,不是综合征,更不是我们母乳喂养的拦路虎。
①退黄神药茵栀黄
茵栀黄曾被广泛用于新生儿退黄。
但早在2016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就发布公告,明确指出新生儿、婴幼儿(3岁以内)禁止使用茵栀黄注射液。
图片来源:《总局关于修订茵栀黄口服剂说明书的公告》截图
图片来源:《茵栀黄口服制剂说明书修订要求(2016)》截图
时隔一年,CFDA又重新发布茵栀黄口服制剂说明书的公告,明确强调:口服茵栀黄会出现腹泻、呕吐和皮疹等不良反应。
图片来源:《总局关于修订茵栀黄口服剂说明书的公告》截图
图片来源:《茵栀黄口服制剂说明书修订要求(2017)》截图
为啥?
因为茵栀黄的退黄原理和泻药是一样的,就是让宝宝多排便、拉肚子,把多余的胆红素排出体外。
但是,新生儿肠胃功能发育不全,这样的「蹂躏」,弊大于利。
研究显示:每100个服用茵栀黄退黄的宝宝,就有25个会出现严重腹泻,概率高到让人心惊。
不仅茵栀黄,市面上不少宣称有退黄作用的中成药,其中大部分都有致泻的成分。
吃完中成药黄疸是退了,但是腹泻却越来越严重,反复腹泻造成的体重不增和严重的尿布皮炎,大人宝宝都很煎熬。
②喂葡萄糖水
「喝糖水退黄」是另一个被广泛流传的偏方。
事实上,葡萄糖水对黄疸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占据新生儿本来就不大的胃容量,从而造成吃奶减少、排便减少。
葡萄糖只是增加血液里的葡萄糖含量,并不会增加排便量。
反倒容易造成血糖快速升高,干扰糖代谢,还会影响宝宝的味觉,让宝宝「习惯」吃甜,为将来的肥胖等问题埋下隐患。
③过于依赖晒太阳
晒太阳是能帮宝宝退黄的,但是不管哪个季节,晒太阳只是去黄的辅助手段,而非全部的治疗方式。
因为要想有明显效果,需要身体长时间、大面积的暴露在阳光下,但这样做,也容易晒伤宝宝的皮肤和伤害眼睛。
④益生菌去黄
益生菌退黄的核心思想也是认为益生菌有调理肠胃的作用,既然胆红素通过大便排出,那吃点益生菌,不就可以退黄了吗?
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口服益生菌对新生儿黄疸有用,这个方法只是一个美好的臆想。
喜妈非常理解,新手爸妈们在看到「小黄人宝宝」时想要做些什么的心情,但是真的不要盲目听信偏方。
如果胆红素没有高到要处理的水平,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给宝宝一点耐心和时间,等待黄疸慢慢退下去。
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观察黄疸的变化情况、宝宝的精神状态以及吃奶和大便的情况,在必要的时候带他们去医院。
希望每个「小黄人宝宝」都能尽快恢复原本模样,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