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2天,有没有发现那个自带滤镜的人类幼崽,越来越不乖了?
只要你在家,孩子就像一块甩不掉的狗皮膏药,追着你从客厅到厨房,从卧室到厕所…
吃喝拉撒睡,永远都是找妈妈,还动不动就哭一场。
每天都感觉脑袋上挂着一架直升机轰鸣着:
更让人上火的是,遇到这种现象,家人还常常一通抱怨:
同一个宝宝,天使和魔鬼的距离,中间只隔着妈妈在不在。
除了困惑和无奈,大家肯定还很着急:
只要妈妈在,孩子就不乖,其实是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
自我发展心理学家 玛格丽特·马勒 认为:6个月-2岁是个体化分离时期。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心理和生理发育快速,甚至会让他们感觉有点焦虑和无所适从,他会逐渐意识到自己和妈妈不是一体的。
他们想用自己小小的身体,去探索这个好奇的世界,但又特别需要妈妈的共情和理解。
这种进退两难的心理,说不焦虑都是假的,所以他们才会心情反复,甚至会十分黏人。
有时孩子自己玩到一半,突然地跑过来抱你一下,或者亲一下,接着继续玩。
有时候你只要去到另一个房间,孩子就会大哭喊妈妈,但开着房间门就没事儿。
其实孩子就是在反复地确定,妈妈在不在身边。
这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过程,说明他们正在长大。
说到这儿,很多老母亲肯定忍不住发问:为啥只是黏妈妈呢?
心理学家用依恋来表示宝宝和妈妈之间的一种积极、充满深情的情感联系。
妈妈就像一个安全岛,因为你的存在,他们才会自信地、大胆地去试探周围陌生的环境和人。
科罗拉多大学医学中心教授索兹 · 詹姆斯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把1岁的宝宝放在视崖装置上。视崖装置,就是一个用1米左右的桌子搭的人工悬崖,桌子的一边是安全区域,叫做浅滩,另一边是透明玻璃,给宝宝造成错觉,看上去是个深渊。
实验人员把宝宝放到深渊边时,他们会停下来往下看。因为从宝宝的视觉来看,这是一个悬崖,他们不敢往前爬。
在桌子另一边,妈妈会做出不同的表情来引导宝宝。有时兴高采烈,有时害怕焦虑,有时愤怒或悲伤。
实验结果表明,如果妈妈是高兴的状态,大部分婴儿会再次检查视崖并爬过去。但如果妈妈表现出生气或者害怕的样子,宝宝则会拒绝往前爬。
对于宝宝来说,妈妈是非常重要的参照对象。
他们会根据妈妈的表情和状态,对不确定的外界环境,做出不一样的反应。
妈妈不在场的时候,宝宝就失去了信任的参照对象。
宝宝并不确定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所以会努力成为谨慎的乖宝宝,以免触碰到对方底线。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只对你表现出不乖,这说明,你在他心中的位置无人能及,你是他心里最重要和最信任的人。
话说回来,娃太黏妈了,老母亲受不了呀,面对这样的黏妈宝,妈妈可以怎么做呢?
1.保持敏感,接纳情绪
妈妈的行为,尤其是妈妈的敏感性,对宝宝安全感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宝宝而言,就是妈妈对自己的各种需要能够及时做出恰当的反应,学会接纳宝宝的情绪,不能采取打骂、冷落等方式粗暴地推开孩子。
当宝宝撒娇、哭闹、黏人的时候,不妨满足他,给他一个拥抱、微笑,这些看似简单的肢体动作,能很好地缓解孩子的紧张焦虑,有助于平复情绪。
2.提前告知,打好预防针
对于舍不得与妈妈分开的孩子,提前打好预防针。告诉他妈妈去哪里,什么时候回家。
不管什么时候,千万不要瞒着孩子,偷偷地溜走。
可以适当的建立仪式感,离别前,认真的告别说再见;回家后,先抱抱他们,然后再去做别的事情。
3.高质量的陪伴
相比于陪伴时长,更重要的是:高质量陪伴。
放下手机,陪孩子读绘本、玩游戏、做手工,坚持做好睡前陪伴,用高质量的陪伴给宝宝充满电。
虽然孩子时时刻刻的黏着我们,让我们什么也干不了,但这就是他们表达爱的方式呀。
他们的爱没有任何的附加条件,从不因我们的长相、财富、能力而转移。
他们总会踮着脚,仰着脸,软软糯糯地抱抱你、亲亲你,幸福地喊妈妈,我爱你!
仔细想想,孩子黏我们的时间,真的没几年。
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他们离开的背影越来越大,依赖我们的时间越来越短。
所以,不要吝啬你的抱抱,也不要嫌弃孩子太烦,珍惜孩子对你的依恋,毕竟这种甜蜜的负担可不是一直都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