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后台收到一则留言,让喜妈再次忍不住感叹当妈妈的不易。
@大琳:
宝宝刚出生,看着那个软糯粉嫩的小婴儿,我像得到了一个最想要的礼物那样,爱不释手,每时每刻都想抱着。
可是…
月子里的时候,婆婆为了让我好好休息、安心产奶,基本不让孩子待在我身边,每次喂完奶,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抱走。
出月子之后,婆婆一看见我抱孩子,总是叨叨她的金玉良言:
「不能总抱孩子,以后会很难养,会惯坏小孩的。」
「小孩不能一哭就去抱,不然以后你就一直抱着吧。」
喜妈,真的不能抱孩子吗?我这点纯然的母爱,难道错了吗?
先回答这位妈妈的问题,抱孩子真的会惯坏孩子吗?
答案是:不会!
不仅不会,拥抱-这种最直接的肌肤接触会让宝宝更聪明、更健康。
聊肌肤接触,首先离不开触觉。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触觉则是人体分布最广的感觉系统。
不仅如此,触觉还是人体发育最早的感觉,比视觉、听觉、味觉、嗅觉都要发育的早。
华盛顿大学脑科学研究所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研究人员分别安排2组都是七个月大的婴儿,第一组的宝宝手脚被触摸,第二组的宝宝则看着别人的手脚被触摸。
在触摸过程中,通过脑磁图仪观察宝宝们的大脑发育,所有的婴儿在小手被触摸时,他们的体感皮层都会被激活,而小脚被触摸的时候,只有一个婴儿没被激活,其他宝宝的体感皮层都被激活了。
这个研究表明,肌肤接触越频繁,触觉器官向大脑皮层传送的刺激也越频繁、越强烈。不仅有利于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也有利于促进大脑小脑平衡的发育。
所以,肌肤接触其实是一种无声的情感交流,爸爸妈妈和小婴儿之间拥抱的越多,越有利于宝宝的大脑发育。
除了促进大脑发育,肌肤接触还对宝宝的情绪稳定,有着及时且长期的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新生婴儿护理方法,就有肌肤亲密接触的形式,被称为「袋鼠育儿法」。
爸爸妈妈们模仿袋鼠妈妈一样把袋鼠宝宝装在身前,与宝宝零距离的肌肤接触,像图片这样。
哥伦比亚的袋鼠基金会的儿科专家Nathalie博士及其研究团队,曾对441名婴儿展开了20年的跟踪调查。
其中228名婴儿接受了袋鼠式的护理,213名婴儿没有。
研究发现,接受过袋鼠式护理的婴儿,长大后出现多动症、攻击性行为的风险更低。
很多研究都表明,肌肤接触可以对宝宝皮肤产生刺激,使他们能够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减少哭闹及烦躁的情绪。
经过抚触的婴儿不仅更容易入睡,睡得也会更安稳。
这是因为,在跟宝宝肌肤接触的时候,会帮助宝宝的大脑分泌催产素的。
是的,你没看错,这种「爱的荷尔蒙」不仅妈妈们会分泌,男女老少都可以分泌,也包括宝宝。
当宝宝分泌了催产素,他们体内的皮质醇水平会下降,宝宝会感到放松和心安,这有助于平复宝宝的情绪。
所以,如果有人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让你不要抱宝宝,请大声的告诉她:NO!
1.早接触
我们在分享母乳喂养的时候,经常会说:早接触,早吸吮,这也是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之一。
怎么做呢?
正常分娩的新生儿在出生后30分钟内,断脐后,擦干净身上的羊水血迹,即让新生儿裸体趴在妈妈胸前(注意保暖),尽早地吸吮母亲的乳头持续30分钟以上;
剖宫产出生的婴儿,断脐后,擦干净身上的羊水血迹,即把婴儿抱到妈妈身边,让母婴手拉手,脸贴脸或让母亲抚摸亲吻自己的宝宝进行局部皮肤接触。
术后返回病房再进行皮肤早接触,早吸吮乳头,帮助妈妈们顺利进行母乳喂养。
2.婴儿抚触
1940年就已经有了关于婴儿抚触的研究。
1940年,Aargar在临床中发现,出生后数周内经常得到母亲的抚触的婴儿,呼吸及循环功能发育地更好,浅而不完全的呼吸也变得较平稳。
我国也在1998年引进婴儿抚触,并得到中华儿科医学会、围产医学会、护理学会的认可和支持,目前也已经在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普及推广。
怎么做呢?
月子里的妈妈身体还很虚弱,给宝宝做抚触只有由他人代劳,而大多数的家里长辈对抚触了解甚少,一位专业、有经验的月嫂就非常有必要。
在多喜娃的「三教三训三考核」培训体系中,每一位月嫂都必须经过36天培训时长、360个课时,技能训练的课时高达222节,练习时间为同行的10倍。
其中,婴儿抚触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项。
喜妈今天就邀请多喜娃的资深月嫂为大家分享,如何给宝宝做抚触?
抚触前的准备:
1.抚触的环境
房问布置要温馨舒适,室内温度25-28℃,湿度50%~60%,光线柔和,播放一些轻柔的音乐。
2.抚触人的要求
不戴戒指,不留长指甲,抚触前先洗净双手。
宝宝全身裸露,可以穿纸尿裤。
3.抚触时间
从新生儿出生后2天开始进行抚触。
最好安排在洗澡之后、午睡或晚上睡觉前,每天2-3次,每次15min。